多元材料筑基、硬核技术破局! 比克大圆柱电池赋能全场景应用
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面临供应链重塑与技术路线分化的关键阶段,大圆柱电池凭借其高安全、高兼容、高性能的“全面实力”,正逐步跃升为多元应用场景的“核心引擎”,这一趋势日益明朗。
2025年11月17日,在第十届动力电池应用国际峰会(CBIS 2025)“大圆柱电池技术及多元化应用论坛”上,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电芯技术部部长滕晓波发表的《高性能大圆柱电池技术与发展趋势》主题演讲,系统阐释了比克在材料与结构技术上的突破。他指出,比克正推动大圆柱电池在绿色出行、新型储能、低空经济、机器人、AI服务器等应用场景中实现定制化匹配,兼顾性能突破与成本优化,为大圆柱电池应用边界的持续拓展提供了关键路径。

市场加速扩容,多元场景驱动需求裂变
大圆柱电池凭借其结构优势与性能潜力,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。《中国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(2025年)》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达到128.2亿只,同比增长3.6%。据华泰证券研报预测,到2027年,全球大圆柱电池装机规模有望达到429GWh,对应市场规模2144.8亿元,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增长极。
从新型储能、低空经济的崛起到人工智能、无绳工具、智慧清扫等细分领域的渗透,大圆柱电池的多赛道协同格局正在形成。这一趋势为行业带来新机遇的同时,也对产品性能与场景适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“材料-技术-场景”的全链路创新
面对多元化需求,比克电池通过“材料-技术-场景”全链路布局,以系统化创新响应市场。
在材料层面,比克已构建高镍三元+Gr/Si、多元复合正极、复合锰系正极、LFP正极等多条材料技术路线,不再追求“万能配方”,而是打造“最适配材料库”。目前,其大圆柱电池最高能量密度可达310Wh/kg,结合第二代耐高温隔膜(>130℃)与自研电解液,以适配高镍、高硅、锰系等不同化学体系,保障电池在严苛环境下的稳定性能。
在技术层面,全极耳设计显著降低电池内阻,有效抑制快充温升,大圆柱结构配合定向泄压设计,从结构层面强化了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。
解决方案与产品矩阵:从技术到价值的精准转化
根植于材料技术的不断突破,最终转化为直面场景痛点的产品实力。
性能旗舰:面向高端BEV与eVTOL市场,比克推出4695-36Ah电芯——以高镍三元+Gr/Si体系实现310Wh/kg的高能量密度,满足长续航需求,低内阻特性支持高倍率快充,循环寿命超2000次,同时通过GB38031安全标准,为高端场景提供“性能与安全兼得”的解决方案。
长效基石:针对海外电摩与寒冷地区BEV,4695-23Ah电芯采用多元复合正极,在-20℃低温环境下放电能量保持率仍达85%以上,20分钟补能10%~80%,循环寿命突破2500次,成本较纯三元体系降低20%,实现低温性能、耐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。
安全标杆:在对安全与成本要求更高的两轮车、三轮车及A00 BEV等市场,PRO-MAX 46137电芯采用复合锰系正极,满足GB43854、GB38031等多重国标要求,可通过针刺、热蔓延等各类严苛测试,同系列的65120-50Ah电芯循环寿命更是高达3000次以上,为出行场景提供长效可靠保障。
深厚积淀:二十四载专注,铸就全面实力
比克大圆柱电池的“全面”优势,根植于其二十四年专注锂电池研发与生产的深厚积淀。从2005年建成国内首条18650自动化产线,到2015年量产高镍三元+硅负极圆柱电芯;从2019年确立大圆柱技术路线,到2025年发布PRO-MAX高安全系列。每一步扎实的技术演进,构成了比克能够提供“全面”解决方案的护城河。
大圆柱电池的稳步发展与多元应用,正勾勒出下一个电动化时代的崭新图景。未来,比克电池将继续强化大圆柱电池的“全面”实力,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持久动力。















